责任编辑:汪建沃 来源:湖南省农药工业协会 日期:2011-08-04
近日来,令人“触目惊心”的大蒜、绿豆、生姜等小宗农产品“恶意炒作”事件,至今让人“胆寒”,“算(蒜)你狠”、“逗(豆)你玩”、“将(姜)你军”等一幕幕“悲剧”曾经给种植户和消费者带来一场场“灾难”。 如今“恶意炒作”事件不仅没有“收敛”,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且在向“纵深”发展。云南除虫菊遭“恶炒”,便是很好的例证。
据媒体报道,“去年每千克除虫菊的价格也就12元左右,今年一下子涨到每千克20多元”,几乎翻番。众所周知,除虫菊又名白花除虫菊, 菊蒿属(Tanacetum)数种植物的统称,原产于亚洲西南部;芳香头状花序研磨成粉末,可构成杀虫剂的活性成分,称为除虫菊精或除虫菊素。除虫菊,顾名思义,就是能杀虫的菊花。它的主要用途是做农药、蚊香等杀虫剂。由于它们对害虫有比较强的杀伤力,而对人类和自然环境又几乎是没有什么危害,因此使得原产于西亚的除虫菊成为人类最早发现并广泛应用的杀虫植物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为数不多的集约化栽培的杀虫植物。由于量少极易“炒作”,于是“游资”便将“恶炒”的目标“盯上”了它。其结果怎么样?目前是制药企业由于价格高昂“望菊兴叹”。接着又会怎么样?由于种植除虫菊“有利可图”,种植户会“一哄而上”盲目扩大种植面积,致使产量大增,市场“供过于求”,价格自然“一落千丈”,就像今年的大蒜种植户一样“损失惨重”。这就是“残酷的”市场规律!
某些农产品虽是“小宗的”, 但每年的需求其实也是“刚性的”。一旦被“游资”“恶意炒作”,价格疯狂上涨,会形成强烈的“示范效应”和“放大效应”,带来大规模的农产品价格快速上扬。而农产品一般属基本性产品,它的上涨有很大的放大作用,极易导致我国整体物价失控,容易引发通货膨胀。“艺人”“炒作”的目的是想通过“知名度”,形成“明星效应”而获得“最大利益”;“商人”“炒作”是想“控制市场”,形成“垄断市场” 而获得“最大利益”。最后谁为“炒作者”来“埋单”? 最终损害的是谁的利益?消费者被动接受涨价的现实,价格剧烈波动对目前我国分散的小农户极为不利,这种“被操纵”的农产品流通方式只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稳定农产品价格意义重大,政府应该有所作为,不能放任。应切实加强对“游资”的监控,对“恶意炒作”进行打击。政府应该如何监管? 第一是在市场涨价预期不断强化的情况下,政府有责任监管“商人”的行为,以防市场出现“过度波动”。对于极少数经营者捏造散布不实信息、恶意囤积、哄抬价格的行为要坚决予以打击。第二是政府应该发动群众进行举报,特别是对那些联合性、上规模、集团化的“炒作者”,通过群众举报可及时有效的掌握情况。第三,政府要加强对农民的引导教育。如发现农民“有货不卖”,应及时向其分析后果并加以引导。第四是要完善价格信息系统,掌握生产量、交易量、生产成本、流通环节加价、政府储备、资金流向、库存变动等具体情况,发现“异常情况”要迅速查明,及时上报,坚决预防和制止“游资”投机炒作。第五是消费者要通过警惕,积极抵制“恶意炒作”行为,不要当“炒作者”的“炮灰”,不要为“恶意炒作”行为“推波助澜”。